中国经济将如何转型?
最近,“中国经济”这个话题很热! 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中国经济确实遇到了严峻的挑战;第二,世界经济的复苏也不稳定,中国的出口受到一定影响;第三,国际上的能源、粮食等价格持续上涨,对中国也是一个压力;第四,通货膨胀也没好到哪儿去(虽然官方数据很好),居民消费能力在下降…… 如此严峻的局面下,讨论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自然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关注。
我最近也一直在想,到底什么样的描述才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现状的准确描绘呢? 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忽然想到了一个比喻——中国经济好比一个巨人,这个巨人有13亿人口(实际GDP接近50万亿人民币,折合7.2万亿美元),体格庞大但行动迟缓。
这个类比看起来似乎有些奇怪,但仔细想想却很有道理。 中国是一个工业体系极其完整的国家,有全世界最大的工厂、最多的人口、最大的市场……但我们这一代人在改革开放之前受的教育是计划经济,是在大锅饭、平均主义的氛围中长大的,这种教育体制导致了我们的创新不足,缺乏动力,安于现状。
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说,我们的产业资本相当充裕,但却没有很好地转化为市场资本,从而失去了增加生产力的机会。 这样的描述似乎很有道理,那如果我们对现有的宏观经济政策不作任何调整,任由这种状态继续下去的话,中国的经济就会像那个巨人一样蹒跚前行,最终落下一个平庸的下场。 那到底是怎样的宏观政策才会让中国经济的增长像巨人那样有力而有序呢?
我认为只有两剂药才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 第一是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 因为我国现在储蓄率仍然很高,2009年居民部门的贷款余额只占GDP的34%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在80%以上。所以,我们还有很大的空间来刺激消费。
除了少数穷人以外,大多数人还是有汽车梦的,只是很多人因为买不起房而抑制了这部分消费;人们对于教育的支出也越来越高。所以,只要能够解决老百姓买房难的问题,或者是提供足够的公共福利,比如说免费医疗和教育,那么内需就能极大地被激发出来。 第二是针对外需的调整。 目前国际上通胀上升,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我们出口不利的因素正在增加。如何应对海外市场的变化?我觉得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准备:一是加强在海外的投资(比如铁路、港口等基础建设),另一方面是培育出海的企业,通过成本优势和规模优势占领海外市场。
其实,无论是扩大内需要素还是调整外需结构,最终的目的都是让中国市场充满活力,让中国经济焕发青春。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