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如何养老?
看了一些答案,觉得大家似乎都忽略了一个问题——对于中国的大部分家庭来说,老人并不仅仅只属于这个家庭的成员,他们还是两个甚至三个孩子的父母。 拿我自己来说吧:我父亲是农民,母亲是家庭主妇,都没有参加过任何社会劳动,没交过社保,也没有退休工资;我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都参加了工作,但我父亲和我母亲的收入加起来一年也不到10万块(农村户口有土地能种地虽然不挣钱但基本不用花钱)。
按照目前的社会形势来看,我父母的养老就只能靠我们四个儿女了。我两个哥哥的家庭条件都不错,都能负担起自己的养老费用,我的条件也不好不坏,但是唯一负担不起的就是我母亲那一边的养老费。因为我要负责给我母亲、我岳父岳母养老,还要承担我妻子和一个女儿的生活费,我现在的收入已经接近天花板了。如果以后我还想要给父亲和母亲提供更好的条件,就必须再贷款买车买房,再背负上沉重的房贷车贷,而我的生活成本也将大幅度提高。
现在我才刚刚而立之年,还没有开始享受生活的乐趣,就要为了父母的晚年承担如此大的生活压力,想想真的觉得很累。如果我父亲的病再严重一点,可能我只能选择放弃治疗,因为我真的无力同时应付两个老人的医疗费和生活费。
我觉得现在的人之所以觉得生活压力大,是因为中国人口太多了,竞争太大,每个人都活得很累。如果一个国家或者是一个家庭,每个人都能只为自己活着,那将会少多少麻烦事啊!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进步水平。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养老服务需求的增长,以家庭养老为基础、机构养老为辅的养老格局正在悄然转变。目前,我国以居家为基础、机构为补充、社区服务为依托,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正在形成。
以居家为基础。在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面临着种种困境。如何使传统居家养老与现代家庭生活方式相适应,使老年人既过上家庭生活,又享受到专业化、社会化养老服务,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实践中,各地根据老年人口规模及养老服务需求,统筹养老服务资源配置,合理规划布局,采取公办、民营等多样化方式,建设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鼓励发展全托、半托等不同形式的养老服务,提供短期照料、日托等服务,支持家庭照顾老年人。这些做法,体现了传统养老文化与现代养老资源的有效结合,有效解决了家庭日间照料和专业化养老服务的矛盾。
以社区为依托。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区发展不平衡。长期以来,“养儿防老”等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绝大多数老人难以适应并接受到养老机构集中养老。同时,由于受我国养老资源缺乏的制约,由养老机构集中养老也很难在短时期内得到普及。以社区为依托,为老年人提供各种家政、医疗、维权、心理疏导、权益维护、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法律服务等服务,使广大老年人不离开社区,不离开家门,就能方便的享受服务和照料,有利于提高广大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
以机构为补充。机构养老是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而逐步产生出来的一种新型养老方式。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机构养老正处于发展起步阶段。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机构养老初具规模,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壮大,对于缓解家庭养老压力,推动养老服务社会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与庞大的老年人口相比,我国养老机构床位明显不足。截至2012年底,全国各类收养型养老机构36504个,机构养老床位数330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的养老床位数为19.7张,与我国90734的养老模式要求的每千名老人拥有50张养老床位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同时,受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制约,我国机构养老还存在着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东部地区床位紧张和中西部地区床位空置现象并存。机构养老是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重要支撑,以机构养老为补充,有利于缓解有特殊养老需求老年人家庭的压力,有助于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也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