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投资的原因?
从历史上看,东北一直是一个“以农立区”的经济体。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在工业上对东北地区倾注了巨大心血(例如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建设“一五”时期重点建设项目——沈阳机床厂),期待用重工业将东北地区打造成一个经济引擎。然而,受到当时国际环境的制约、苏联老大哥的“指导”,以及重工业本身相对较高的能耗(相对于农业),使得东北地区这个“引擎”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相反由于重工业部门在资金、技术和人才上的高度依赖,还带来了比较严重的债务问题。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以及沿海经济的飞速发展,东北地区的比较劣势逐步凸显出来:人口整体素质较低导致劳动力成本优势下降;能源、土地等要素的价格大幅度上升,曾经靠政策优势和廉价要素支撑的重化工业面临生存难题;作为老工业基地,旧的企业体制、机制和文化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如果说以上因素让东北地区在改革开放后一度陷入“发展困境”的话,那么21世纪初开始出现的“民工潮”则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了东北经济发展的潜力。伴随着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以农民工为代表的外来务工人员源源不断地进入东北地区,不仅弥补了该地区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缺口,而且由此带来的收入增长无疑也将极大地刺激地区消费的上升。
消费与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双引擎”,随着居民收入增长的预期不断提高,以及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可以预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以农民工为代表的外来务工人员以及他们所带来的收入增量,对于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将是巨大的。从经济发展战略的角度来看,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服务和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营造出适宜外来人员工作和生活的环境,才能真正发挥他们的作用,进而促进东北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