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锈带原因?
是因为美国工业化的时候,没有考虑如何让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的同时促进就业(或者说,当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导致工业化实现了,但是农业劳动力却没有相应减少,从而产生了“乡村衰退”(Rural Decline),而制造业的就业机会也没有预期的那样多,进而出现了所谓的“锈带”。 这里先简单讲一下美国的工业化,因为题主可能不太熟悉这段历史。
二战后到80年代前期是美国经济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被通称为“战后奇迹”(Post War Boom)或是“凯恩斯主义(Keynesianism)的胜利”,这个时期经济的发展主要是靠政府加大投资、消费和出口来实现的,经济中依赖补贴的和福利性的部分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
在这个经济体系中,传统行业如房地产、银行和保险等受到政府的保护和扶持,而新兴的行业则被设置各种门槛,很难发展起来。虽然美国在这一时期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经济发展的质量并不好,在凯恩斯主义指导下,国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市场的自发调节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种模式下的工业并不是真正的自由竞争型的工业,而是一种受政府干预的工业。
从60年代末开始,美国的贸易逆差越来越大,为了弥补外贸的不足,美国开始大量印发钞票,即所谓“扩张性财政政策”或“量化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这造成美元贬值,以美元标价的石油等资源性商品价格上升,加剧了美国的通胀压力。为应对高居不下的通胀,美联储开始加息,1979年最高时达到15%。
加息的副作用就是抑制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复苏造成严重打击;与此同时,墨西哥、巴西、伊朗和南非等国的通货膨胀也居高不下,这些国家的货币大幅贬值,而日本在这时实施了扩张性货币政策,使得国际市场上日元升值,日本货进口价格下降,美国的通胀终于开始回落。
但这次加息的副作用同样影响了美国国内的经济。随着利率的提高,人们贷款买房、买车和创业的意愿降低,储蓄增加,消费和投资萎缩。另一方面,贷款利率的提升会抑制企业的投资和扩张冲动,利润率下降,税收减少,政府的财力来源受影响。
为了刺激经济,里根总统在80年代早期提出了“供给学派”的理论,主张减税和放松监管,希望以此激励企业扩大生产,实现充分就业。这个理论得到了实践,税率降低了,政府收入减少了,企业税负减轻了,消费者的负担下降了,然而经济发展并没有预期的那么迅猛,产能不是凭空而来的,新的生产要素需要时间培育,需求也不是凭空而来的,消费者购买力最终也要体现在企业生产的商品上。尽管供应学和凯恩斯之争持续了大半个世纪,凯恩斯主义未能完全复兴,供给学派也没能完全占据上风。
到了80年代后期,里根总统的供给学派理论已经难以继续支撑美国经济的运行。面对滞涨的局面,美联储开始新一轮的加息周期。加息的负面效果再次显现出来,企业投资不振,消费者信心低落,失业人群增多。整个80年代,失业率平均维持在6.5%的高位运转,最低时也在5%~6%之间徘徊,比4%~5%的预期目标高了整整一倍。
直到进入90年代,计算机和网络科技崛起,旧的黄金时代才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