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出口多?
因为中国人“以物易物”的交易理念根深蒂固,觉得交易就要有进有出、要贸易顺差(不然就是赔本买卖)。于是中国大量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比如服装鞋帽类、家具玩具类、电子产品等等,从日本美国欧洲进口汽车飞机大炮。 然而现在有人提出我们要改变这样的国际贸易现状,开始进口更多我们需要的资源,比如说石油铁矿等基础原材料和稀有金属;同时减少出口我们在工业生产中不需要的,或者说附加值低的商品,如煤炭钢铁等。这样更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问题在于,我们是不是真的需要更大量的石油铁矿呢?或者说,我们是不是能用更多的钢材煤碳来交换这些资源?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目前这种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机制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70年代以来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迅速加快,对资源和能源的需求剧增,但当时国力有限,无力大量进口这些战略物资。为了弥补供需缺口,我们只好大量出口价值低的农副产品、轻工产品和机械制品,用这些出口收益从美国日本欧洲进口他们过剩的工业品。
时至今日,我们的制造业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很多行业已经是世界制造的中心了。也就是说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阶段,对资源和能源的依赖性相对以前已经没有那么强了。我们之所以还保持一定的外贸顺差主要是由外国人的消费习惯决定的。外国人在消费时更愿意购买名牌奢侈品和电子消费品,但这些产业我们已经没有什么产业优势了,不得不依靠进口满足国内的需求。而同时,我们又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劳动力供给,为了吸引外资,维持就业,我们不得不在工业体系中放弃一些行业的控制权,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失去一定的市场份额。这导致了我们外贸顺差的持续扩大。
显然,如果继续执行出口导向式的经济政策,而我们又没有相应的政策来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那么即使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环境成本,得到了暂时的经济增长,也要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从长期来看,这不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